当前位置: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 疾病知识 > 功能神经外科 > 脑瘫 > 治疗原则 >

针对脑瘫类型选择合适术式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包括多种原因引发非进行性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瘫痪、低智、抽搐、多动及视、听、语言等功能异常,类似于成人脑中风及其后遗症的症状。

  我们在运用FSPR术治疗了众多脑瘫患儿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点经验:那就是应有一整套针对每个病人不同情况的详细术前临床评估,并选择合适术式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应强调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这是保证疗效、防止复发的关键。

  从研究得知,小儿脑瘫病因多种多样,通常致病因素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三类:

  (1)出生前因素:主要是胎儿期的感染、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以及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腹部外伤和接触放射线等;

  (2)出生时因素:或由于羊水堵塞、胎粪吸入、脐带绕颈等所致的窒息,或由于难产产钳所致的产伤、颅内出血及缺氧,早产;

  (3)出生后因素:新生儿发生核黄疸、严重感染、外伤及脑缺氧等,也可以致脑性瘫痪,脑缺氧和脑出血在小儿脑瘫发病原因中是最主要的。在脑缺氧和脑出血中除去一些人为因素外,主要是与小儿体内元素代谢不平衡有关,发检结果与成人脑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发检结果有相似之处,也可以说与其母亲在妊娠期体内元素代谢不平衡有关,这是内因,也是根本原因。

  而小儿脑瘫依据运动功能障碍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型及共济失调型三大类:

  1、痉挛型:全身肌张力增高,有肌腱反射亢进、踝痉挛。站立行走时出现全身性紧张,双上肢屈曲、伸直较困难,双下肢常常处于交叉状态,这种姿势称为"剪刀步"。因肌张力长期增高,肌腱易短缩,关节挛缩变形。如跟腱短缩形成尖足,走路时只能用脚尖着地,膝关节屈曲挛缩不易伸直、髋关节屈曲挛缩不能后伸(患儿不能做向后方踢腿的动作)。此型多见于四肢瘫、双下肢瘫及偏瘫型脑瘫。

  2、运动障碍型: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锥体外系病变,发病原因多为高胆红素血症、Rh因子不相容、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偶可引起。患者早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随之出现运动发育迟滞,常至3~5岁时方可直立行走或完全不能直立,跖反射多为屈性,无感觉障碍,可有智力缺陷或完全正常,少数可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有些患者因运动及语言障碍误认为智力缺陷。

  (1)肌张力障碍型:是由于持续肌收缩导致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在随意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形成肌肉激活的异常模式,患者肌张力常呈现增高,活动动作减少。

  (2)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型脑瘫最明显特征是头部与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在患儿做某种动作时,常会发现患儿的动作夹杂着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自己控制能力差。此型肌张力可高可低,随年龄改变。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

  ①痉挛性手足徐动型:此型既有手足徐动,又有痉挛型特征,又称高肌张力的手足徐动型或者混合型。

  ②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此型肌张力明显变化,从高到低来回变化。肌张力高时出现古怪动作,过后又呈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能力差。

  ③舞蹈性手足徐动型: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达不到目的的运动,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3、共济失调型:此型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为获得平衡,两脚左右分离的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可能与小脑和锥体系、椎体外系病变有关。

  广大医务工作者也应该牢记一点:手术治疗能够解决其他治疗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但手术治疗有着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的脑瘫患者都能接受FSPR手术治疗。手术的适应症越好,手术疗效也就越好。

  FSPR是在SPR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在使用SPR术治疗脑瘫患儿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手术切除范围大,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多,容易导致患者肌肉无力,马蹄足加重,于是又开始在手术器械、手术思路及临床解剖学等方面试图改进,开创了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即FSPR)术。

  值得一提的是,FSPR只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具体的手术部位,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腰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下肢痉挛,在颈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更适用于痉挛性脑瘫患者。

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
http://4g.huashannaotan.com/zhiliao/2461.html
上一篇:脑瘫治疗手法多讲究治疗时机 下一篇:小儿脑瘫不治疗不会有好转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电话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