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 偏瘫专题 >

脑卒中后如何防治肢体痉挛瘫

   脑卒中后,患者常有一种感觉:发病初期偏瘫侧的上、下肢特别软,没有力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肢体的力量逐渐恢复,同时肢体也会逐渐变硬,甚至影响活动。有些患者的肢体没有恢复力量,也会发硬;有的患者在走路时,只要患侧的脚一着地,腿就会不停抖动。其实这时,患者的肢体出现痉挛了。

 
  不同的脑卒中患者产生的肢体痉挛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专家们总结了这些痉挛的共同特点,将其称为“偏瘫痉挛模式”。它常表现为上肢端肩、腋下夹紧、屈肘、屈腕、攥拳等姿势;下肢容易偏向健侧,伸膝、“外八字”脚、脚向内翻、脚尖不能抬起。
 
  痉挛是如何产生的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首先了解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一般情况下,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神经纤维到达低级中枢;之后,低级中枢又将指令传达到周围神经,最后产生肌肉收缩。打一个比方,大脑如同皇帝、低级中枢就如同官员、肌肉如同百姓。皇帝病倒了,官员们就没有人管,所以兴奋起来、自行下达了比以往更多的命令,于是百姓们就更忙了。因此,大脑损伤后,低级中枢兴奋导致肌肉过度兴奋,于是产生了痉挛。
 
  痉挛可以妨碍肢体的主动活动,使关节活动范围缩小,造成痉挛性疼痛。有些患者手指长期处于攥拳的姿势,会使手心有臭味,容易出现皮肤破损、使霉菌生长。有些患者下肢痉挛,走路时足跟甚至不能着地。
 
  因为痉挛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所以防治痉挛十分重要。痉挛的防治应该先从去除导致或加重痉挛的因素做起。例如,疼痛、局部皮肤破损、关节软组织的炎症都可以引起或加重痉挛。大小便困难、泌尿系统或消化系统感染也可以引起肢体痉挛。此外,兴奋、焦虑、喜悦、愤怒等心理因素,以及衣服、鞋子过小也都会加重痉挛。
 
  其次,防治痉挛还要重视患者卧床、坐位的姿势。良好的肢位摆放,应当贯穿于康复的整个过程。摆放原则很简单,就是将患侧的肢体摆放在对抗偏瘫痉挛模式的位置。比如,患者平躺时,应当从肩关节到手下垫一个垫子,使肘关节充分伸开;同时手臂和躯干不要紧贴,手腕伸展、手心朝上、手指打开。由于不同的姿势摆放肢体时也有不同,所以患者或家属应到医院的康复科室进行咨询和学习。此外,按摩和关节被动活动也是放松肌肉,减轻痉挛的好方法。
 
  对于上、下肢都存在痉挛的患者,可以选用口服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巴氯酚、替扎尼定和乙哌立松。需要注意的是,用药过程中可能会有困倦、乏力和肝功异常的情况,与降压药物同时作用时,可能会增强降压效果。
 
  对于只是手腕、手指或踝关节比较硬,其他地方的痉挛并不严重的患者,目前推崇的方法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FSPR术),该手术通过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降低患者患肢过高的肌张力,从而解除肢体痉挛引起的肢体瘫。与其他方法相比,这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许多医生治疗痉挛的首选。
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
http://4g.huashannaotan.com/piantan/5481.html
上一篇:偏瘫康复要适度 下一篇:脑卒中康复不可轻易放弃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电话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