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 脑瘫康复 > 康复常识 >

患者行走功能康复不可急于求成

   研究发现,小儿神经功能发育从脊髓到皮层成熟有七个过程,是延着脊髓、桥脑、中脑、大脑皮层的发育情况表现出相应的运动及各种功能,先由脊髓反射引出,从不伴有躯干运动的上下肢运动,到出现前臂支持身体抬头,再到中脑支配的膝手卧位(8个月)。

 
  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进一步出现全身张力的变化,慢慢确立身体在空间和头部正常的关系,最后再到皮层的平衡、协调的建立,即进入了两足动物的阶段(16个月),只有每个反应呈现阳性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如没有中脑的立直、迷路、落下伞反射的阳性就不会翻身不会爬,没有皮层的平衡反射的建立无伸展性保护就不会站立(24个月)。
 
  正常小儿三岁以前完成皮层的各种反射,而脑瘫小儿四-五岁才能完成,所以三岁以前脑的可塑性很强,是最佳治疗期。强调的是桥脑是进入大脑功能的门槛,脑桥里有七个传导束、网状结构和脑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它们对人体的位置姿势反射,及骨骼肌张力或运动,维持和纠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不经过桥脑的充分发育,直接跨越门槛进入站立和行走的皮层阶段,必然会引出异常的姿势和步态。反过来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小脑前蚓部,是通过加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而实现完善整体功能的,如切断联系,易化占优势,就出现肌张力过高,甚至僵直。
 
  因而,我们在对脑瘫患儿进行行走训练时,应按照爬行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这样的科学模式进行。

  1、爬行训练:
 
  爬行运动是直立运动的基础。爬行训练不仅能使患儿的上下肢运动变得协调,而且使患儿的运动和姿势对称发展。俯爬训练应选一个容易回转的场地,使患儿俯卧在他能够抓到的地方摆放玩具,诱其俯爬。
 
  对髋和膝屈曲不好者可以协助,对上肢支撑能力弱者,训练师可协助固定相应肘关节或在后面固定骨盆,在稳定好的基础上让患儿前后摇动,练习用四肢来支撑身体。开始爬行时,髋关节、膝关节不能屈曲,有的患儿会出现双下肢向前蹦跳的情况。对这种异常运动,训练师应跪在患儿身后,双手握住患儿踝关节,将两腿交替向前推动,逐渐训练患儿自己移动,促使早日独立俯爬。
 
  2、站立训练:
 
  正确的站立姿势是正常行走的基础。站立动作需要综合运用腹部、腰部、臀部、腿部及足部肌肉的力量,将支持上半身重量的重心线放在两腿之间。因为立位重心高,落在足底的狭窄支持面上,就需要有非常高度的立位平衡。
 
  3、行走训练:
 
  从站立到行走体现了一个从静止到运动的变化过程。步行时需要两足交互的迈出,需用一侧腿支持体重,所以不会单腿站立的患儿是难以行走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难以做出交替伸腿的运动,训练时可握住仰卧小儿的足部练习交互的髋、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动作,同时有利于四爬位或高爬位的手足交互运动的完成。
 
  患儿最初的迈步训练可以是被动的,治疗师可站在患儿的背后,让患儿的背部紧贴自己的身体,双手握住患儿上臂近腋窝处,然后用自己的腿推动患儿的腿慢慢朝前迈步,使患儿体会迈步。
 
  当然,除了遵循以上这样的训练步骤之外,如果患儿存在肌张力过高、肢体畸形等无法只凭借康复训练都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也要适时配合外科手术及矫形治疗,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在此强调一点,临床上一些肌张力过高、肌力在3级以下或关节稳定性不强的脑瘫患儿,明明尚示具备行走的基本条件就被人为的提早进行了行走训练,从而导致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一旦这样,患儿将来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的时间会被延长,肌体经受的痛苦更大,而且康复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即使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对他们的整体功能恢复意义不大。所以,训练脑瘫儿行走一定要循序渐进。
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
http://4g.huashannaotan.com/kfchangshi/5660.html
上一篇:重视痉挛型脑瘫儿的作业康复 下一篇:运动训练巩固脑瘫手术效果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电话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