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 脑瘫康复 > 康复常识 >

浅析小儿脑瘫康复中的Vojta疗法

  康复医学中的理学疗法的最终日的,是获得双足步行的功能。脑瘫儿童要获得这一功能的前提是,要从系统发育阶段向个体发育阶段过渡,必须经过翻身、腹爬、四爬的发育过程,最后双足站立步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将手从在上述运动中的支持与推进机能中解放出来,获得双手使用工具的能力。促通作用是指从末梢感受器给予刺激,不断向中枢传导,再经过传出神经,诱导出正常的移动运动姿势

  1、移动运动的特点:

  (1)移动运动是一种开始于一定的出发肢位,运动后又恢复到出发肢位的一种反复性的、协调的自动机能。这种运动可分为一定的相(期),如走路运动分为摆动期与支撑期。

  (2)全身骨路肌都参与到移动运动的某种规律的经过之中。

  (3)每种骨骸肌各自的作用,能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发生交互作用。具体地说,每一个运动都有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只有这些肌肉共同的作用,才能保证运动的正常进行。

  (4)移动运动本身未必是目的,它往往是要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手段。

  2、构成移动运动的三因素:

  (1)姿势调节能:姿势调节能是人类对于自己身体在空间的体位发生变化时,头部、躯干、四肢的反应性适应能力,分为两种。

  1)静态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姿势发生改变时,经自身调节后恢复到原来的姿势的反应,如竖颈、坐位稳定、立位平衡反应等。

  2)动态反应:当外力强度过人或持续长时间时,身体姿势的改变难以恢复到原来姿势,而用一种新的、稳定的姿势来代替的一种能动的反应,如保护性伸展反应等。

  (2)相运动能:是一种活动身体某一部分或使身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能力。人类这一运动发育遵循以下顺序:活动眼球追视某一物体,手伸向眼前的物体,爬行移动到远处的物体,独步到达目的物或目的地。必须有姿势调节能的保证,才能使相运动顺利完成。在神经生理学上惯用将姿势调节能称为紧张性活动,将相运动能称为相活动。M.Rood将两者归纳为感觉运动机构的发育,姿势调节能是决定身体稳定性的能力,相运动能是决定移动性的能力。

  (3)抬起结构与支持性:Vojta博士认为,在移动运动因素中还存在着抬起机构与支持性。小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可明显看出这一结构的发育过程。新生儿俯卧位时可瞬间抬头,3个月时可用肘支撑抬起身体至胸部,5、6个月时可以用于支撑,肘伸展拾起身体至腹部,继而向四爬位、坐位、立位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抬起结构及支持性起作用。可见由水平位逐渐拾起而最后成为垂直位,由全身支持逐渐缩小基底面而最后成为双足支持。

  3、支持点与三维运动:移动运动除了靠上述三因素来调节外,还须随时确立支持点与进行相运动之时的三维运动。移动之时,首先要确立支持点,然后全身肌肉向支持点方向收缩,身体重心向支持点进行向垂直方向、前方及侧方的三维运动。

  例如腹爬时,支持点是向前方伸出的上肢的肘部,与肩、肘关节有关的肌肉都向肘关节方向收缩。躯干通过肩关节,以肩关节的球关节为杠杆向肘关节方向用力。这时肩、躯干及其身体重心进行着向垂直方向、侧方及前方的三维运动。这种三维运动的向前方的因素,成为实际的行动体现出来。

  确立支持点与三维运动与移动运动因素都是顺利进行移动运动的基本保证。移动运动的三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姿势调节能是基础,一旦它发生障碍,则不能保证正常的支持能力与拾起机构发挥作用,这样也不能完成相运动。

  脑瘫儿尽管其中一些人可以肘支持、膝立位及站立,但不能进行腹爬、四爬、膝位前行及双足步行,这是因为这些患儿的移动运动三因素及确立支持点和三维运动的发育受到了障碍。治疗时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技术诱发这些因素的发育。

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
http://4g.huashannaotan.com/kfchangshi/4867.html
上一篇:脑瘫儿童家庭护理与功能康复 下一篇:脑瘫康复之注意力记忆力训练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电话咨询在线客服